如何處理孩子發脾氣(下 )
上次跟大家分享過如何使正在發脾氣的小朋友冷靜,今次想分享餘下的步驟——如何引導孩子說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。
首先就是「運用鏡子對話」,例如孩子說:「我好想玩呢個玩具,妹妹唔肯比我…」我們就跟他說:「你好想玩呢個玩具,但你覺得妹妹唔肯比你…是嗎?」;又例如孩子說:「呢樣野太難,我做唔到……」我們就跟他說:「你覺得呢樣野對你太難,你做唔到,是嗎?」這種說話的模式可以給孩子「被關心」的感覺,孩子會感到被聆聽而願意表達多點,容易聽進父母的說話。
接下來是「用心聆聽」,我們可以留意孩子常常重覆的字眼,或者提到甚麼會哭得特別厲害。例如我的一個學生曾經在一次衝突後常說:「個個都唔體諒我…」我就問他:「你覺得最近仲有邊個唔體諒你?係屋企?係學校?」其後,他開始跟我訴說他在家裡與弟弟相處的不快經歷。
「行為導向」的孩子會有不同的呈現模式。你或會發現,很多孩子似乎都有一種預設模式(p r e s e t m o d e),他們或會經常表現得很開朗、活潑,讓別人很喜歡與他們在一起,但你並不容易看見他們負面情緒的一面,也較少聽到他們細說內心的感受;孩子也許會傾向滿足社會或別人對某種形象的要求,他們非常在意別人對他們的看法以及意見,甚至不懂得說「不」,別人讓他們往東走,他們不會往西行,他們幾乎是「乖孩子」、「好學生」的表表者;
最後是「行為糾正」,我們要將孩子「本身的價值」和孩子「錯誤的行為」區分開,告訴孩子:「無論如何,我也愛你,因為你是我的孩子。只是你有行為是錯誤的,就是用罵人和大叫來發脾氣。你可以如何為自己的行為負責?」這時候,引導孩子真誠地道歉和討論出具體的改正方法。
處理孩子的壞脾氣,除了希望糾正孩子的錯誤行為,也是希望孩子學習了解自己的感受和想法。原來情緒背後,是我們的內心想告訴我們去處理其他的事情,這對孩子的情緒發展和自我反思奠下了基石。祝福你和你的孩子經歷到內心的溝通,建立真實又親密的關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