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同行學習路 ( 一 )
學習中的迷惘感
「假若你感到迷惘,請返回使你迷惘的地方重新開始。」從學習而言,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則。
每當有學生來向我訴說考試的表現未如理想,我便會邀請他重做那份試卷一次。為甚麼?因為要磨掉他心中「考得不好」的感覺記憶 (residual memory)。許多時候,當我們在某事上或某份試卷中失手,我們便容易產生「考得不好」的負面感覺。就算往後他拼命地讀書,儘管成績有所進步,那殘留的負面感覺卻不易消除,以致心中出現一種迷惘感。這情況不難處理。只要孩子溫習妥當,花一點時間,再做一次該份試卷便行了。當然我們要確保他溫習得滾瓜爛熟才行。
此外,操練練習亦會為孩子帶來迷惘感,因為有時操練過後,原先認為自己溫習好的把握感會消失得盪然無存。為何會出現這個情況?這與操練的方法有關。一般而言,我們先溫習,後一鼓作氣完成題目。其實,先重質後重量,才符合操練的原意。重「量」,是因為要訓練答題的速度;重「質」,則為了建立正面歷史。過量的操練, 除了為孩子帶來痛苦的感覺,更讓孩子形成「學習是很難」的下意識。在香港,許多父母都希望孩子在進入小學前已掌握基本的數學運算,而提早讓孩子開始操練。誠然,數學加減乘除的運算 並不複雜,但因為操練過程的痛苦,使幼童在早年經驗中便留下「數學很難,數學很複雜」的感覺記憶,以致孩子在學習數學時容易勾起負面的經驗和情緒,這種操練方式實在是得不償失。
操練的過程為我們鞏固知識,但我們千萬不要將之本末倒置,為孩子在學習路上製造不必要的負面的感覺記憶。享受學習,享受探索知性的領域,永遠較操練重要。
文章節錄自《與愛同行──父母 ‧ 孩子 ‧ 成長同路人》並因用途而略作修改。
你可能會感興趣的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