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同行學習路 ( 三 )
投入此刻的學習
常言道:「哀莫大於心死。」在教育路上,最叫我感到心痛的正是那些在學習路上早已宣告投降的學生。一個學生曾這樣的說:「我的心很想讀書,但行動上卻提不起勁。知道成績後,我是有點不自在、也有點懊惱,但就是這樣而已。」在意識的層次上,他清楚表達出自己想進步,但偏偏行為上卻背道而行。這種狀況,我們要問的是在他下意識的世界中,他是否想進步,或是早已放棄。若是後者的話,那麼我們便要協助他探索自己──他是真的不能,還是活在牢牢的自我設限之中,活在已失敗的觀念中。
也許,那孩子心底最大的恐懼,正是怕自己付出了仍是一頭空,或已經到達了極限。誠然,或多或少你我都會有如此的恐懼。而我是這樣與學生分享的:對於那些達到頂尖、世界級表現的人來說,思維上的鍛鍊較技巧上的操練來得重要。就以網球為例,大部分世界級的網球運動員自小接受的訓練都不遑多讓,天賦相距亦不遠。在實力相約的情況下,高下之分就取決於該運動員的心理素質。翻閱許多的報導和研究,頂尖的網球運動員,不約而同都有同一個信念──他們深信每一球都是新的開始。他們不光是知道,而是將這個信念內化成自己思維定式的一部份。而這個信念,亦促使他們維持高度的意志力──就是把每一球,不是每一場──都視為新的開始。
活在當下,就是有正確的思維定式,不拘泥過去,不寄托未來,而是盡心盡力地打好此時此刻的每一球。過份回憶過去,會引發憂傷;過份注目將來,會引發恐懼。我們深信上一次發球的失誤,不能抺殺下一次的成功,因為每一球都蘊含許多的可能性,成功和失敗只是其中兩個罷了。不為目前的失敗尋找萬千的理由,而是尋找萬千的方法。
文章節錄自《與愛同行──父母 ‧ 孩子 ‧ 成長同路人》並因用途而略作修改。
你可能會感興趣的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