了解情緒訊號(四):
感受孩子情緒背後的故事
試想像一下,有個學生叫明仔,是中三的學生。有一次,明仔在班上故意把口香糖黏在女同學的書本上,原因是女同學在他的書本上,寫上一些比較侮辱性的說話。對於明仔來說,是女同學先對他作出不恰當的行為。然而,當老師嘗試了解事情時,女同學立時眼泛淚光,低下頭來,不發一語。老師上前安撫,並告訴女同學如感到心裏難受,她要把感受說出來。明仔頓時感到非常憤怒,他一腳踢倒垃圾箱,並指責老師是非不分。
此時,駐校社工剛路過,他把明仔帶到房間中去了解事情的始末。傾談之下,社工才知道原來明仔小時候,曾在社區會堂參加了「燈籠工作坊」,鄰座的小女孩弄破了他的親手製造的小燈籠,事後還對他裝鬼臉。明仔忍不住向她大叫,小女孩低下頭來,欲哭之際,小女孩的媽媽立刻跑過來,安撫著小女孩,並指責明仔為甚麼連基本禮貌也不懂。
情緒是有故事的
父母們,孩子每個情緒背後,或許都隱藏著一些故事。就像明仔一樣,當書本被女同學或其他人寫上侮辱性的說話時,他感到憤怒是合理的。但當明仔狠狠地指責老師,還把垃圾箱踢倒時,你或許會認為明仔有點過火了。但他過火的憤怒,如果沒有深入了解更多的時候,也許我們會以為明仔仍然不知錯,甚至連情緒都控制不到,做出更多具有破壞性的行為。然而,明仔所流露的憤怒情緒,也許是因為女同學對他作了不恰當的行為,也許是因為女同學的低頭不語,欲哭不哭的情景,讓他聯想起小時候那種「明明是別人有錯在先,卻是我受到懲罰」的委屈感。
情緒訴說過往記憶
情緒往往是一種訊號,它更真實地反映孩子內心深處曾經經歷的一切,當中包括過往成長上留下的記憶或傷害。在某程度上,孩子流露出來的情緒,有時候並不因為當下的事件本身,更多的是事件中的人或事,對孩子來說有著一種符號意義(symbolic meaning),而事件中的人或事就成為了一個出口或平台,誘發隱藏於內心深處的記憶或未被處理的情緒。試想想,有位孩子小時候因為考試成績不好,媽媽用鄉下話狠狠地責罵了他一頓。但有時候孩子未必懂得表達,或不能夠表達情緒時,他會將這種情緒無意識地潛藏在記憶之中,甚至可能已經很快地遺忘。然而,當他朝一日孩子遇上類似情況,或遇到有人用鄉下話狠狠地指責他時,小時候那種未被處理的情緒,就有機會連同舊日記憶中的情緒,一起釋放出來。
父母們,情緒就像導遊,帶領我們能夠更正確地理解孩子情緒或行為背後,正在訴說著甚麼的故事。在十多年的生命教育旅程上,我處理很多孩子與孩子之間的衝突與矛盾,往往在過程之中,孩子總會帶著合理或非理性的情緒。但當我們能夠用心去感受孩子心靈的世界時,你或許會發現,更深入的理解與明白會帶來更多的生命超越與釋放心靈的力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