教育孩子情緒五部曲
讓孩子懂得為自己情緒負責

父母在教育孩子情緒時,可以怎樣做呢?這裏和父母分享處理情緒5部曲。
1. 表達同理心
父母不需急於認同或否定孩子的情緒,也不要在孩子有情緒時說道理。因為當孩子被情緒主導時,理性難以發揮作用。所以,父母要先讓孩子感受到,你明白他的情緒。透過嘗試將孩子的情緒說出來,或者給予他一些情緒詞語作選擇,讓孩子學習如何表達自己。
2. 引導孩子意識自己的情緒
嘗試請孩子表達甚麼事情不開心。也許孩子的說話未必合理,但我們不需此時急於糾正。讓孩子意識自己的情緒和情緒出現的原因,是十分重要的,這也協助父母更了解孩子內在需要。
3. 教孩子健康疏導情緒
有些孩子情緒來襲時,會以攻擊的方式,如發脾氣,動手打人等;或以逃避的方式,如沉默不回應,當沒事發生等,這都並不是健康的方式來疏導自己的情緒。
我們要留意孩子的特性,向他們提議一些健康疏導情緒的方法。例如有些孩子,你只要給他解決方案,教他怎樣做,給予步驟,慢慢他的情緒就容易過渡。有些孩子需要空間消化和沉澱,你可以讓他透過畫畫,寫日記等方式,來疏導情緒。
4. 協助孩子為自己的情緒負責
情緒教育最重要的一步,是教孩子為自己的情緒負責。簡單如鼓勵孩子為自己不成熟的情緒表達方式說「對不起」,或者學習當自己有情緒時,該怎樣與他人溝通,以致不會錯誤地將自己情緒的責任,轉移他人身上。這都是讓孩子學習為自己情緒負責的方法。
5. 整合經驗 發展成熟的人際關係
將孩子這些的情緒經驗,視為成長契機。過程中除了讓孩子深入認識自己,也要讓孩子在人際關係和衝突處理中,能夠延伸和整合經驗,例如學習如何解讀別人的情緒、感受別人的情感需要、如何發展更健康自由的親密關係等,這對孩子日後的人際關係會大有裨益。
你可能會感興趣的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