孩子容易「收埋自己」難溝通
父母可以怎樣做?

子女越大,好像越難溝通。
你的子女有這樣的情況嗎?
1. 很少跟家人分享自己的事
2. 問一句才答一句
3. 想法和比情緒較負面
4. 會與他人保持距離,不容易相信人
5. 常常自己一個人在房間裡面
6. 做事很被動
立即睇片:孩子容易「收埋自己」難溝通,父母可以怎樣做?│EDIT Workshop 爸媽教養頻道
這類的孩子,有時如一座冰山,冷冰冰的,就算你主動去親近和接觸他們,他們也未必理睬你。父母很想知道多些孩子的事,「噓寒問暖」卻換來孩子的「沒甚麼反應」或覺得厭煩。
讓我們先來了解這類孩子的特性:
1. 心思細密,觀察力和分析力非常高,他們會靜靜地觀察所有人的一言一行,並在腦海中逐一進行評價。
2. 孩子沒有反應,不等於不理會周遭的人和事,反而他們對周遭的人和事也非常敏感。
3. 當他們打定主意不想別人得悉自己的內心時,所以會以默不作聲來與他人保持距離,保護自己。
那麼,父母可以怎樣調節相處方式,融化子女冷冰冰的外表,使他們願意開放心房讓父母了解呢?
父母可以:
1. 留意、記著孩子平常的一言一行
就算是微細的你也不能錯過,把它們記在心裡,待時機適合時告訴孩子你的觀察。
2. 說話精簡一點
簡單表達一兩句的關心。例如:「今日見到你有點累,早點休息吧!」
3. 細心聆聽他們的說話
他們的表達有時不是滔滔不絕的類型。他們可能有時可能說一句,看看別人反應,才敢再說一句,所以我們要有耐心去聽,延遲判斷。
4. 以關係為先,教養為次
孩子很多都是關係推動型,先與他們建立密切關係。當他們發現父母原來明白和了解他們,他們便會認定你是可以傾訴的人,也較容易跟你坦承內心。
父母不要:
1. 立即給意見,先聽孩子把話說完。
因為他們不會一次過將自己的看法全部說出,如果過程中感到被判斷,就容易把真正的想法收在心底。
2. 一味催促或用命令的方式要求孩子馬上回應
有些孩子是思考型,聽到訊息之後需要時間和空間,消化、沉澱、作決定,父母需要有耐心,否則會讓孩子有一種無形的壓力感。
3. 常常公開談論孩子的狀況
孩子的情感通常是非常敏感和脆弱的,而且不容易相信別人。若父母常常將孩子日常的狀況,或遇到的困難公開在相熟人士面前談論太多,他們會更容易收起自己。
其實不論哪類型的孩子,他們都渴望父母的關心、認同和明白。特別是我們身處這個網絡科技的時代,父母和子女要建立更親密有愛的互動,才能好好與這代孩子同行。